阴阳是怎么来的呢?
实际上阴阳是中国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它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分为两大类,即阴和阳。
简单的理解就是这个世界有黑就有白。有男人就有女人..等等...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老祖宗打猎种地,常常要干一件事情45度仰望天空观日于是老祖宗把向阳的一面,称为阳,背阳的一面称为阴。
这就是阴阳概念的由来伏羲画八卦,八卦就是阴阳。

所以你看阴阳的出现本身就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再比如老祖宗观日月,赏星河,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所以要不要为老祖宗的智慧点个赞呢?那么阴阳是怎么变成一种思想,被古人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的呢?
思想的演变
早在战国时代老子在道德经里就吸收了易经的思想,用阴阳来论述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儒家这边更是创作了一本书《 易传 》又名 《十翼》,这里的翼是起飞,帮助的意思,言下之意就是通过这本书,帮助人们认识易经。
有人说这书是孔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集体创作。

但无论怎样,可见易经在当时先民心中的地位之崇高。
老祖宗在确定宇宙分阴阳的同时。
战国时期儒家又从易经里找到灵感,把宇宙万物根据其特征划分为五类 即 火 水 木 金 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行。
到了战国末期一个叫邹衍的阴阳家,提出五行相克相生的思想,用来说明王朝统治的趋势,与五行存在必要的联系,此时阴阳五行学说盛行。
在五行学说里,金木水火土代表了五种德行,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作,代表了王朝的兴衰更替。
© 版权声明